新闻
2024年3月
教育传媒到校直击 圣公会梁季彜中学 - 2024年3月
享受学习 领悟生活 同理社邻 We Learn • We Live • We Love
圣公会梁季彜中学致力培养学生的六育均衡发展,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品格,并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,使之各展潜能,将来贡献社会。司徒慧盈校长提倡有意义的学习,希望学生不单单是勤奋用功,更希望他们人生过得丰盛。学校以享受学习为教育目标之一,给予学生大量体验和学习机会,为他们缔造不同的舞台,体验成功,并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,荣神益人。
崭新两文三语策略 有机结合文化元素
为了让学生可以享受学习,学校在中英文常规课程中加入文化元素,让同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。以英文为例,英文科并不局限于语文的单一领域,而是在当中渗入文化元素,令英文课不再单调,让学生能够在享受学习英文的过程中扩阔眼界。司徒校长指出:「尤其是初中同学,刚升上中学,程度难免参差。部分同学不想感到被比下去,便会选择沉默。我们并不希望如此。」故此,学校在初中时在英文课中加入了文化元素,透过剧场分享、互动游戏等方式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与背景,希望同学明白学习英文并不止局限于文法与听说读写,增加
了英文的趣味性。
学校会带领同学外出欣赏英文音乐剧,在这些体验中活用英文以了解外国文化。学校更会定期组织前往英国、澳洲等地的游学团,安排同学寄住当地家庭,除了给予他们英文语境,从沟通中活用英文,更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。此外,学校另设校本跨学科英语科,将英文元素与中国历史、科学、地理与历史等科目结合,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英文词汇,在学习其他科目知识的同时,也训练了阅读、创意、解难及协作等能力。
中文科的学与教同样侧重文化范畴,司徒校长表示:「以前高级程度会考有中国语文及文化科,虽然现时新高中学制之下未有此科,但近年高中课程优化后,学校有更多空间重开中国文学科。」她形容这个决定带来「不得了」的成效,对于学习中文带来了一个有趣的体验,让同学从有趣的角度了解文学,激发他们主动学习。例如参加「艺文会通——《紫钗记》粤剧欣赏」,同学能学习欣赏戏曲,从而明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。欣赏有法,才能体味其美,否则与凡石无异。另外,学校亦会带领同学欣赏话剧及电影,并一起讨论话剧及电影内容,从而深化他们在活动所学。此外,学校安排文学散步活动,带学生到中上环、香港中文大学等,让他们一边观察当地的人和事,一边受相关文学作品启发,从而创作自己的作品。
开设中国文学科后,学生积极参与外间的创作比赛,更在香港公共图书馆举办的第三十三届全港诗词创作比赛(律诗),荣获优异奖和特别奖。得奖学生事后分享:「一开始以为平仄格律很难,自己定学不会,更遑论要写近体诗。想不到自己真的能学习平仄格律,还能在比赛获奖。真庆幸学校开设文学科。」其实得奖与否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,同学能砥砺自己,见贤思齐,见识文学世界之广。
特色校本课程 将知识用于生活
学校采用设计思维 (Design Thinking) 的教学方案,分别为中一及中二的同学推出「LKWhy」及「观堂」校本课程。「LKWhy」从学校出发,让中一级同学接触在校园生活中时常见到的校园人物,如工友、实验室助理和保安等,了解他们在工作上的「痛点」及难处,为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,设计出一个理想校园。同学在认识学校的同时,也建立对身边人的同理心,并训练解难能力。「观堂」则进入社区,在该课程中,老师会带领同学外出,走访观塘社区,采访社区中的不同群体,例如长者、少数族裔等,让学生从观察和访问中明白到个体与社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,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,了解社区不同群体的需要,从而运用所学的知识,为他们寻找解决方法,也借着与陌生人的接触,训练同学的共通能力。有同学分享到:「老一辈的街坊如数家珍地为我们介绍翠屏邨,增进了我们对社区历史的了解,这些是网上搜寻不到的。」对于高中同学,教学团队则将之融合于不同科目之中,作为特色校本课程的延伸,希望达到从同理心出发,让学生成为关爱社区,关心身边的人,对生活充满热诚,乐于贡献社会的年青人,活出「非以役人,乃役于人」的基督精神。
此外,学校亦为中四级同学设计校本「艺术发展课」,老师会带同学欣赏不同艺术表演、更邀请专业导师教授同学演戏及音乐等,令他们可以有尝试写剧本、创作音乐等的机会,从学习成果中获得成就,并找到自己的兴趣,甚至是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。透过「艺术发展课」,同学更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参观的艺术场所,大开眼界,增进课外知识。司徒校长补充:「很多同学觉得『玩』和学习是割裂的,将学习与上课、考试划上等号,但其实并非如此。其实同学所学习的知识可以用于生活。」
认识自己、勇敢追梦 开启理想前程
自中一开始,学校已协助同学进行生涯规划。司徒校长指出:「很多时候,十三、四岁的青少年爱玩乐,所以我们有两大方向推行生涯规划。一是认识自己,二是认识世界,探讨社会的需要,思考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。」学生在初中会先由认识自我开始,了解个人的长处、兴趣,学校透过举办个人探索活动,争取每一个平台让同学见识更多,并鼓励同学尝试面对。
及至高中阶段,学校则鼓励学生「发梦」寻找自己的梦想,并透过不同活动,让同学有更多方面的尝试。例如让有志于经商的同学参加年宵、参与初创计划一类的比赛等,给予他们实践的空间;对于有志于做作家的同学,老师亦鼓励他们投稿并协助他们联络出版社;擅于美术的同学,校方亦会安排他们参加在文化中心举办的联校艺术展。此外,学校又会举办师友计划,让从事不同行业的校友进行分享,帮助同学了解更多不同的行业,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。在生涯规划方针的培养下,学生不但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,部分同学更成功考上北京大学等名校,开启理想前程。
多元化学习机会 知识学以致用
「STEM 教育不能离开生活,需要让同学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。」司徒校长指出,学校在STEM 教育方面,除了基本的编程、机械人等范畴的教学外,更会积极与外间机构合作,为同学提供更多尝试的机会。例如与大专院校合作,让同学以学生的角度发掘学校需改善的问题,并运用 STEM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。「当时有同学提出解决学校位处山边多蚊的问题,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知识设计出捕蚊器,用科学与数据解决生活上的问题。」校方更鼓励能力较强的同学继续向前迈进,参加与大学的协作计划,或是参加比赛,将知识在设计、在生活中实践。
从活动中学习 从贡献中实践
课外活动提供了学生发展兴趣和专长的机会,学校开办逾 40 个课外活动,涵盖学术、服务、艺术、体育及兴趣等范畴,贯彻从生活中学习的信念。司徒校长表示:「我们相信同学们需要被认同,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很强的动力,无论是对社区,还是对社会,如果同学们觉得自己有份参与在其中,有份作出贡献,他们便能够爱那个地方。」因此,校方积极鼓励同学将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实践并用于贡献中。例如参与表演相关课外活动的同学,学校会为他们安排汇演的机会,为校内师生、社会大众表演,赋予课外活动在学习与兴趣以外,另一重意义,从贡献中实践。
与此同时,学校甚至会为同学争取更广阔的舞台,让他们把握这些机会贡献社会,例如参加圣诞报佳音、农历新年花车巡游汇演、社区年宵舞蹈及花式跳绳表演等。司徒校长补充,同学们在过程中感到快乐,并获得成功感。此外,学校更会定期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海外比赛,让他们扩阔视野,同时借由比赛,训练同学们旳毅力和团队精神等,对他们的身心灵成长皆有裨益。
积极创设平台 培养领袖才能
学校积极创设平台,分阶段培养学生建立领袖才能。例如推出「种籽领袖训练计划」,让中一、二级学生了解领袖的特质,启发他们的领导才能。在「种籽领袖」导师的支援下,学生可以带领班内同学筹办班会活动,实践所学。曾参加计划的同学分享:「犹记当年参加活动时,同学之间都不太相熟,小学时较少机会接触这些领导或协商模式的活动,这些活动最重要的是训练我们的沟通能力。而老师亦能够适时给予我们建议,对于我们高中时担任干事等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。」此外,学校亦为中三、四级设计「Lead Beyond」领䄂计划,透过海、陆、空三方面,让同学从拼砌独木舟、攀石及城市定向等项目训练胆量,学习解难,鼓励学生主动在不同岗位上担任学生领袖角色。学校更为学生会及四社之学生领袖举办工作坊及日营,让学生学习如何筹划及撰写计划书,主持会议及检讨计划成效等,协助他们带领组织之余,亦为将来出社会工作作好准备。
采用正向管教理念 培养积极人生态度
司徒校长明白青少年渴望被认同,渴望参与,学校采取正向管教的模式,培养年青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。「学校教育方针的设计与安排,皆是源于正向管教的理念——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的方式,在温和而坚定的教导下,帮助孩子培养自律能力,引导他们当遇到矛盾时,如何一同去解决问题。」故此,学校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,为每位老师提供正向管教的培训课程,让老师更了解年青人,并配合正向管教的语言教学,协助年青人成长。司徒校长指出,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高,因为这能够给予他们被认同感,因而感到校园生活更有意义。例如邀请同学、老师、校友一同利用枯萎树木的树枝设计家具,既作为生命教育,亦让他们有份参与在其中。
重视家校合作 携手助学生成长
同学的成长、中一新生的适应皆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共同支援,学校为此从课程以及家长方面入手。一方面,暑假期间为同学提供衔接课程,为期三天至一星期不等,让同学适应升中后的生活。例如推出暑期英语课程,由英文科组以及特聘的英语老师提供指导,帮助同学在开学前打好英文基础,协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英文。
另一方面,在关顾同学的同时,校方亦会在暑期以及开学后为家长举办课程,内容涵盖时兴的人工智能、情绪管教等,家长教师会为家长开设不同的兴趣班以及亲子活动,在提供多元化而实用的资讯外,更让家长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共同话题,分享「上学」的趣事。同时,学校亦会透过家长聊 TEEN室,让家长更了解学校的教学特色,以及子女的上学情况。